那些二十年前在中关村开网吧年轻人,如今都怎样了?

沃森博客 2017年11月7日22:04:01启示录评论113阅读模式

这篇文章还挺有意思的,就像“三傻大闹宝莱坞”结局,不管怎么样,大家都算是成功了不是吗?
那些二十年前在中关村开网吧年轻人,如今都怎样了?

1

假如要盘点改变一代人的商业项目,我应该会提名网吧。毕竟,在家用电脑没有普及的时代,网吧就是互联网的实体,网吧老板就是互联网的使者,如若没有网吧,从张朝阳到马云,所有人的财富故事都要无限Delay。然而,这么牛逼的商业项目,竟然没一个官方认定的准确生日,实在让人难以接受。

有人说那是1996年5月的事儿,上海,网吧名字叫威盖特。在猪肉2块钱一斤的年月,在这上一小时网得花40块钱,合伙人据说是上海科技大学的几个学生。没人说威盖特为啥叫威盖特,我猜,八成是英文"We get”的音译。

但是细究一下,威盖特不一定能坐实"中国第一家网吧”的称号,因为这里虽然有"网”,可主要还是局域网,最关键的是,它没有"吧”。"吧”是个充满异域情调的时髦词汇,我们得尊重它。因此,我更倾向于把"中国第一家网吧”的头衔颁给北京的实华开网络咖啡屋,在这上网,3分钟2美元,虽然贵,但能获赠一杯咖啡——它可能不仅仅是中国第一家网吧,也应该是中国第一家名副其实的网咖,英文Internet Cafe,被一五一十地照搬了过来。

从这个角度看,中国的网吧事业起点并不低,只不过,后继者们没能保持这种优势。我们的骨子里并不流淌着西洋式的高雅,相比于咖啡馆的安静,酒吧的嘈杂更深得民心,进而网吧的称呼流行开来。近些年,提供高端服务的网咖强势出现,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旧网吧的淘汰升级,殊不知,其实只不过是返祖而已。

说起来,中日韩三国对公共上网空间的称呼也颇反映国民特征。日本人沿用西方标准,统称"Internet Cafe”,倒也符合他们的一贯传统和民族形象;中国人称之为"网吧”,取自酒吧意向,符合以男性为主、普遍是小规模经营、环境脏乱差的心理预期;至于韩国,简单粗暴称之为"PC Bang”,即电脑房,功能指向明确,透着因地缘关系紧密而产生的家庭式安全感。

和威盖特一样,实华开的名字也来自音译,Sparkice,取意"冰火交融”,这是老板曾强在加拿大卖文化衫时候得到的灵感。它开业是1996年11月的事儿,有说法称那一天是11月2号,又说是11月15号,后来还有人说是11月19号,几方都言之凿凿,成谜,我们就不细究了。不管怎样,它将在这个月迎来自己的二十一岁生日,这一点总是没错的。

2

在马云还没有成为马云的时候,媒体们普遍认为曾强才是那个被历史选中的人。

做学术,他在17岁考入清华应用数学系,本科毕业论文获清华一等奖,本科毕业后转学经济管理,硕士毕业论文又获国际远东经济会议国家奖,第一份工作在国家信息研究中心,论文获得国家机关论文特等奖,89年又赴加拿大留学……读了差不多十年书,曾强发了五十多篇论文,还出了四本书。

做生意,曾强大学时一直在做兼职,没毕业就是万元户,到加拿大留学时,因为奖学金还没拿到,他卖过羽绒服、文化衫和空气净化器。30岁时,他在加拿大成立实华开亚洲公司,帮助中国企业进行境外收购和借壳上市,最成功的一笔交易,是帮助中石化用4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加拿大上市公司。

那些二十年前在中关村开网吧年轻人,如今都怎样了?

青年曾强

1996年,曾强33岁,度过了天之骄子的前半生,突然想在北京开网吧。时隔多年后他回顾自己的这个决定,只说了一句,"当时年轻气盛”。

在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原来的位置上,曾有一块载入历史的广告牌,张树新的瀛海威在这里写下:"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?向北一千五百米。”那个时候,曾强正在与瀛海威谈合作,只可惜合作没成,曾强一气之下说,我们就在这个牌子下面搞点什么。想来想去,就开了一个网吧。

那些二十年前在中关村开网吧年轻人,如今都怎样了?

不过,相比于这个感性版的解释,我更愿意相信另外一个理性版:曾强注意到以色列开发出的网络电话生意,于是在中关村成立公司,买断了网络电话的中国独家经营权,并在1996年与联通成立了合资公司,他与瀛海威谈的合作就是关于这项业务——既然要经营网络电话,就当然要先把上网环境给大家准备好,实华开网络咖啡屋,应该只是一个更大生意的前台。

那些二十年前在中关村开网吧年轻人,如今都怎样了?

无论你相信感性解释还是理性解释,有一个事实是明确的,那就是曾强并不是为了开网吧而开网吧。

另一个因开网吧载入历史的人也不是。

3

1962年出生在山西的王跃胜,只比曾强大一岁,在曾强认为每道高考数学题都有两种解法、提前一小时交卷考进清华的时候,王跃胜高考落榜,算上补习的时间,他一共读了六年高中,但最后也没拿到任何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补习期间,他家中的唯一经济来源只有15只母鸡下的鸡蛋。

读书的路走不通,王跃胜只能去做煤矿工人,但煤矿的工作太苦,王跃胜坚持不了。1982年,他凑了200块钱做水泥预制构件,到1985年又开始偷着卖油料,到1992年允许私人经营加油站的政策出台时,王跃胜的油库已经有800吨的储量,到了1997年,他名下已经拥有12家加油站。富起来之后,王跃胜并不满足,他认为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,于是坐上火车,奔着中关村来了。

迎接王跃胜的中关村是名副其实的村子,绝大多数都是平房,因为要铺设管道,马路还被掏个稀烂。一边是萧条景象给富翁带来的落差,一边是北大等名校对落榜生带来的刺激,王跃胜在复杂的情绪中围着中关村转了几天,终于在一家名为罗格因的网吧(显然是"Log in”的谐音)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景象:一屋子大学生。他意识到,除了大学,网吧也可以网罗人才。

98年的情人节,王跃胜的网吧在北大南门开业了,和高材生们喜欢用英文谐音取名不同,王跃胜的要求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会读会写,笔画加起来不超过十画,最终,他给网吧起名"飞宇”。25台奔腾166电脑,加上一间128平米的屋子,花了王跃胜80万。

起初,会上网的人并不多,王跃胜就专门雇人来做免费指导,看大家觉得费用贵,他就把凌晨的时间调为10元/小时,其余时间20元/小时,甚至,还一度打出过早上7点到9点免费的告示。在这个做了16年生意的人面前,北大学生们丢盔卸甲,心甘情愿地掏出自己的生活费,因为他们真的没有任何理由拒绝飞宇。

那些二十年前在中关村开网吧年轻人,如今都怎样了?

距离第一家店开业短短8个月后,王跃胜在旁边的房子又开出第二家店,之后是第三家、第四家、第五家……所有的店面打通,招牌也统一都叫"飞宇”,最夸张的时候,这里有1800台电脑,比北大全校的电脑还多,每天,有超过1.6万人在这里上网,每台机器几乎都是昼夜不停地运转。

那些二十年前在中关村开网吧年轻人,如今都怎样了?

2000年,飞宇开到第六家店的时候,最新版的北京城区图上出现了"飞宇网吧一条街”的名字,有山西老乡来找王跃胜,不需要打电话,只需一张地图就能找到他。又过了一年,整条街上有十八家飞宇网吧。

那些二十年前在中关村开网吧年轻人,如今都怎样了?

如今的王跃胜(左二)已是人大代表

从1998到2001,三年十八家网吧,平均每两个月,飞宇就开一家新店。在差不多同样的时刻,曾强的实华开也开了十五家门店,只不过实华开分布在北京和上海的多个地点,不像飞宇十八家开在一处这般气派。

4

实华开和飞宇的野蛮生长,几乎与中国互联网萌芽期的发展同步。在1996年实华开第一家门店开业时,马云的中国黄页刚刚完成与杭州电信的合并,马化腾还在寻呼机软件公司做开发部主管,李彦宏远在华尔街,刘强东在人大开餐馆,哪怕是张朝阳,也只不过是刚刚注册了爱特信公司,一切都似乎是静悄悄的。

但是在2001年,当王跃胜凭借整条街的网吧每日纯利润上万的时候,阿里巴巴已完成2500万美元融资,QQ有3000万用户,百度上线了,京东商城的雏形在全国开了十多家分公司,搜狐已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。

用户从哪里来,用户从网吧来。1997年时,中国网民数量是62万,只有2.45%的城市家庭拥有电脑,而到2001年,网民数量是3370万,在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拥有电脑的情况下,是网吧,给了中国互联网第一把燃料。

其实在这个时候,曾强和王跃胜也仍然在互联网的中心。曾强开网吧的目的是做网络电话的生意,虽然推广不顺,但他已经快速转向电子商务,创立了"龙脉商网”,试图连接全球华人企业和产品,他还从当时中国最大的电商网站8848挖来了大名鼎鼎的毛一丁,并接受了来自汇丰的500万美元投资。正如前文所说,他好像是更有可能成为马云的那个人。

至于王跃胜,他借助网吧招揽人才的计划也顺利达成。他成立网络培训学校,同时也做网吧加盟和网吧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,甚至还生产了飞宇牌网吧专用电脑,许多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成为了王跃胜的员工。他也从一个水泥预制构件的加工者,逐步进入中关村拿下三个楼面,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进步。

只不过,通常我们回顾历史,往往不会太计较一个人得到了什么,相反,我们更愿意关注他在那个时地下错过了什么。以王跃胜为例,作为网吧老板,他无疑是成功的,可即便是拥有中关村整条街的网吧,他的生意也仍然是大行业中的一块小碎片,相比于诞生在他同时代的阿里、腾讯、百度、搜狐,他得到的太少,错过的,又实在太多了。

 5

从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看过去,命运这把饱蘸染料的刷子,似乎填平了农民王跃胜与天之骄子曾强之间的差距。一个从海外归来,一个从农村进京,但在历史的那个瞬间,他们都在最富有人群的榜单里,也都早早驻扎在未来迸发无限可能的中关村,甚至,他们一度做着相同的生意,而且都心照不宣地醉翁之意不在酒。

可是,尽管都不以开网吧为直接目的,曾强的思路却比王跃胜清晰许多。他有推广网络电话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,后期转向电子商务,也是在引领时代潮流——成败或许要看运势,但曾强几乎每一步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,这是王跃胜难以具备的能力,他苦心招揽的人才,也不会帮他做出类似的选择。

于王跃胜而言,他开网吧的目的是为了笼络人才,可是人才并不能像成品油一样锁在油罐里,把人才用在何处,王跃胜考虑得并不清楚。所以我们看到,当曾强在不同行业中变换角色时,王跃胜始终还在围绕着网吧做文章,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王跃胜坚持认为网站是一种摆设,是毫无前途的生意。

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意识差别,曾强与王跃胜之间的交集,就只有同时开网吧这么一瞬。

分野在世纪交割的时候出现。2001年4月,北大对校园周围的环境进行整顿,飞宇网吧被迫搬家,地图上的"飞宇网吧一条街”正式消失了。不过,这并不影响王跃胜的生意,搬进北大资源东楼的飞宇,仍然是附近最炙手可热的网吧,而且拥有了众多加盟店。同年,坊间则开始流传关于曾强的另一个消息:据说,他的实华开要收购网易。后来丁磊辟谣,这则传闻灰飞烟灭,但显然,王跃胜还是那个王跃胜,曾强已经不是那个曾强了。

在一年之后的2002年8月,曾强宣布,实华开全面停止网吧业务,原因是,B2B业务有百亿规模,网吧收入,不及其中的1%。此后多年,曾强一直在互联网圈杀进杀出,虽然没有成为马云,但也算多有斩获,他最近一次出现在媒体上,是作为鑫根投资的创始合伙人——他们是乐视网的第二大股东。

而翻看飞宇集团的简介,他们至今还在为曾被2300多家媒体报道而自豪着,最引以为傲的支柱业务,仍然是网吧。

沃森博客
  • 本文由 发表于 2017年11月7日22:04:01
  • 本文来自互利网收集整理,问题反馈联系邮箱:wosnnet@foxmail.com,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osn.net/793.html

发表评论